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百姓生活 > 正文

10问北京新总规:住房咋解决?如何支持雄安建设?

发布日期:2017/10/19 13:35:40 浏览:1423

来源时间为:2017-9-30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系统谋划和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系统谋划和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课题。

记者梳理发现,新版总规出现不少“首次”:首提“减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贯穿始终;首次跳出北京一亩三分地,单设章节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支持雄安建设作出安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较以往总规篇幅最大、着墨最多,并首次提出“老城保护”的概念。

同时,新总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集中聚焦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的治理。

为什么会有这些突破?未来北京将发生哪些变化?如何保障新总规的严格执行?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城市规划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

1.关键词:减量发展

如何平衡“减量发展”的舍与得?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治理“大城市病”,必须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手段调节,这是全世界的共同经验。从这个意义说,北京做减量规划、对人口和土地进行控制,我认为是完全符合北京当下发展规律的,也是针对中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城市过度膨胀当中政府因素的反思和反过程约束。

新总规在增和减方面把握得非常好。北京这次控人口总量、减总建设用地、减城乡建设用地、减城六区人口、减平原地区开发强度,至少有5个减。同时增绿、增生态、增文化设施、增基础设施、增公共服务。这些增和减反映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价值取向,就是从单一经济发展转向全面发展,转向生态、历史、文化保护,转向民生需求的满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是到底减什么?一个是剥掉“菜帮子”,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利用效率不高的产业,尤其是农村集体产业,现在大约500平方公里。这些用地本身的产出效益可能只是国家级开发区的1/20,是市级开发区的1/5左右。

第二是要“减包袱”。这些年我们经常会说北京有一些小产权房,还有各种不合法、不合规用地,这些成为北京历史遗留问题,不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好,就很难谈得上“强身健体”。

另外要考虑“挤水分”。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开展,仍然有许多增量试图要挤入北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做的是在减量化大背景下拒绝不符合首都功能、不走高精尖的路子、用地效率比较低的产业,真正从招商走到选商。

2.关键词: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空间结构为何新增“一核”“一区”?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规划修改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表述的修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告时,城市空间结构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经过多轮征求意见,采纳专家建议,最终版本增加“一核”和“一区”,并相应调整了“多点”的内涵,最终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另外,从“生态涵养发展区”到“生态涵养区”的变化,体现了新版总规针对山区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的深刻转变。这不是不再重视山区发展,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林坚:北京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很好地体现了继承、发展、提升的逻辑。首先是继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两轴始终能体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这也是进一步延续上一轮北京总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想法。另外,发展提得非常明确,突出体现如何处理“都”和“城”的关系,在首都和城市的发展之间所做的一种协调和平衡,可以称为“一揽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相应的提升,这里面实际上解决了舍与得的关系。

3.关键词:名城保护

为何重点着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新总规把北京文化遗存的保护,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004年的总规我都有参与。相较而言,这次总规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篇幅最大、着墨最多。2004年总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有8条,这次增加到18条左右,并且在城市性质布局等方面都有阐释,应该说站位最高、具有前瞻性,内容也非常完整全面。特别是对整体保护方面做了非常宏阔的规划。2004年和之前的总规重点强调点面保护,像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保护等。这次视野更宽,包括4个层次,从北京的老城、中心城区、扩大到16410平方公里的市域,再放眼到京津冀这样一个格局,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确立了更大范围可以落实的重要支点。

这次非常欣慰,总规提出要扩大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加大对传统民居四合院的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四合院是北京的地域文化,它的生命力很强,从元代开始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后来我们经历了很多住宅类型,但都昙花一现,很快被新的住宅所取代。今天我们发现四合院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居住形式,这就是它的生命力。

4关键词:京津冀

新总规如何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北京这版总规专门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章节来阐述论述,同时也考虑到这个过程中北京应承担什么,北京和周边区域应怎样合作、有怎样的战略安排,这是一个创举,是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多年来呼吁的一个期望。这么多年的变化,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的变化,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区域协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北京的发展、北京的未来,就建立在区域协同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首先在空间体系构建上充分体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比如提出北京叫一核,一核就是首都,在空间上是有空间载体的。其次提出京津双城,总书记提过京津要唱双城记,在北京天津协同发展上,总规在产业、基础设施空间上有系统策划。第三,总规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要比翼齐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理念。这次规划内容扩展到北京以外,是很重要的区域协同思想。河北雄安新区,中央提出来叫集中承载地,这次规划里“一核双城、比翼双飞”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新体现。

另外,总规在京津冀全域范围内的生态、基础设施、交通、公共服务上,也采取全面协调的体系。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或者指导思想,在空间上是落地的。为什么把北京的规划和京津冀的规划揉在一起,有一个前提,就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有句话叫做“地缘相接、人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说句大白话,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得再彻底点,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北京的“大城市病”只能从区域协调的角度解决,北京总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是一个必然。

5.关键词:大城市病

未来北京如何治理大城市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大城市病”是一种成长的烦恼,每个国家城镇化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只不过这样的问题可能随着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共识提高后,会有一些解决办法。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由于规模非常大,所以城市病可能相对更严重一些,解决的难度会大一点。这版总规抓住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在战略定位中怎么处理经济发展和其他的社会问题,怎么处理北京市老百姓的需求以及为中央和党政军服务的问题,怎么处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还是作为国内一个一般大城市的问题。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对总体规划会有重要影响。

吴唯佳:城市病的解决光靠单个城市规划很难,它需要在国家层面、在区域层面进行统筹安排,所以也十分感谢中央、尤其总书记做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安排,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能不仅仅从北京市来考虑,还能从京津冀协同来考虑,能从天津、河北和北京的合作来考虑,使得“大城市病”的解决有一个更好的背景。

北京人口和功能适当疏解,那么北京中心城和整个市域的发展就有一个能够调整的空间。有些过于集聚的问题、区域功能过于集中等问题就能缓解。另外,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有强大的政府运作、管理能力,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绿地系统不断完善,环境不断改善,我想“大城市病”的问题肯定能解决,北京市民生活的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

6.关键词:和谐宜居之都

为何设置和谐宜居之都指标体系?

李晓江:各个城市最近几版规划,似乎都把经济发展经济指标放在最重要位置,但这一轮北京总规恰恰不是这样,尤其是提出以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和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目标。北京总规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指标体系,它关注环境、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反映发展多元的价值观,摆脱了单一追求规模的传统城市发展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叶裕民:这42个指标中没有GDP的指标,说明总规编制秉承了新的发展理念,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是以创新作为基本动力,以创新谋发展。这是理念创新带动城市创新的一个最核心的表现。其次,这42个指标又隐含了GDP指标。一些GDP指标隐含在结构性指标中。比如说居民收入弹性,是指居民收入速度要跟上GDP增长速度,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不是要快速增长GDP,而是要重视改革分配制度,把经济增长的好处给社会、给居民,通过直接和间接分配手段,让老百姓有更多收入更多好处,这是共享理念在这个指标上的体现。

7.关键词:老城保护

为何用“老城”说法替代“旧城”?

单霁翔:“老城”这个词在这次总规中首次出现,过去叫“旧城”。长期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对“旧城”,特别是“旧城改造”这个词有意见。因为把千百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城区仅定位于改造对象,而没有强调它有需要保护和继承的东西在里面,这是片面的,这样的理念实际上对老城保护是非常不利的。这次改为“老城”,是把它作为一个战略层面需要整体保护的对象看待,是一个突破。

北京名城委专家顾问王世仁:“老城”是个空间概念,也就是62.5平方公里,基本上二环范围内叫“老城”。“旧城”是个含糊概念,“新”和“旧”,什么叫新、什么叫旧,老城里也有不少新建筑,新区里也有很多残留的老建筑,所以它是不科学的。

吴唯佳:“老城”的保护和发展,不完全是保护的事,也不完全是修复的事。因为环境在变,我们对历史、对文化的认识也在变。另外我们跟世界交流也很多,我们认识到许多新的好的理念和方法,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用新的理念创新发展,不完全是把祖宗留下的保护好,还要把新的理念、新的文化认识发挥传承下去。这也是老城保护要完成的一项使命和任务。

8.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