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资讯杂谈 > 正文

去无锡才能尝到的真甜头

发布日期:2024/8/9 9:27:39 浏览:28

来源时间为:2024-05-24

原创知了君知了xFUTURE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汪曾祺先生的《五味》一文,文章第八段写无锡甜,其中“肉馅里放很多糖的包子”讲的就是无锡小笼包,是无锡甜的“课代表”。无锡人的餐桌可谓无甜不欢。这样的甜,是美好的代名词,一想起就让人嘴角微微上扬。

乾隆爱吃汤包

无锡本地人都叫小笼包为“小笼馒头”,据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而小笼包的现代形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常州府,并在各地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无锡的小笼包于清朝就已经出现,原创店拱北楼面馆,本来是用大笼蒸制鲜肉小馒头,鲜肉的皮冻做馅心,因“皮薄卤多”,誉满苏锡常、沪宁杭一带。1935年,崇安寺“皇亭小吃”里有位名叫祝大三的小老板,因为摊位地盘有限,放弃了大笼,改用小笼蒸制,从此“小笼馒头”便流传开来。

而让无锡小笼包名扬天下的,必须是我们那位爱玩,爱吃的乾隆皇帝。众所周知,乾隆喜欢微服私访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曾经六下江南,不仅爱玩,还爱吃。每次出行都能发掘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从而使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吃名扬天下。无锡的小笼包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的《无锡县志》里就记载了乾隆皇帝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在寄畅园(秦园)品尝小笼包的事。据传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昭雪后,杨乃武从京城返回浙江老家途径无锡,在拱北楼吃了无锡小笼馒头后大加赞赏,老板把杨乃武的赞美之词,传遍了无锡城乡。

还有就是在《乾隆三十年江南节次膳底档》这本膳底档中,出现了不少由当地官员们进献的江南本地菜品,其中有一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表扬,表扬的方式就是在进献之后皇帝再次“钦点”,说白了,就是“上次推荐的不错,我还想吃”。而这些菜品中,出现了以下两种点心——猪肉馅包子和绉纱猪肉馅馄饨。

从名字上来看,后者是什么点心一目了然,那么前者有可能是小笼包吗?也许有可能的。明朝人宋懋澄所辑的《竹屿山房杂部》里,有一个关于“包子”的条陈:“用面水和为小剂,轴甚薄,置之以馅。细蹙其缘,束其腰而仰露其颠,底下少沃以油。甑中蒸熟,常以水润其缘,不使麫生。馅同馄饨制,宜姜醋。”又是“细蹙其缘”,又是“束其腰而仰露其颠”,馅的大小与馄饨相当,吃的时候又要佐以姜醋。显然就是小笼包嘛。

开头所提到的,拱北楼面馆原创了小笼包,也因此在清末时期,无锡拱北楼面馆的小笼包最具代表性。

拱北楼面馆创办于1863年,由面馆、茶馆、浴室3个部分组成的清末著名餐饮娱乐场所曾经是无锡的餐饮巨无霸。据说,清末举人杨乃武在冤案辩白后南下途中曾到此就餐,吃了小笼馒头,也赞不绝口。拱北楼主营肴面和小笼馒头,面汤用肉骨、鳝骨和鸡吊熬,并加甜汁,面浇头花色多。小笼馒头皮子匀薄而韧,馅心咸中带甜,卤足,属正宗无锡风味。

随后出名的店是王兴记,创办于1913年。王兴记的创始人王庭安向亲友借了两枚银元,在崇安寺升泉园茶楼下撑起两张半桌子、一只炉子,摆了一只馄饨摊,因为市口不错,生意逐渐兴隆,挂起了“王兴记”的招牌。老前辈们回忆,“王兴记”最早的馄饨是“干吃”的,煮熟后捞出来蘸着酱油、姜末吃。后来才改为肉骨头汤、红汤辣油这两种流行至今的“基本吃法”。

日占时期的无锡,百业萧条,王庭安发现有不少顾客喜欢从别的店买了小笼馒头,带到他的馄饨店,与馄饨干湿搭配着吃。加之许多人又有过春节买馒头送礼的习惯,他便增雇了朱阿荣、魏金奎两位做小笼馒头的师傅,制作当时无锡已流行的紧酵小笼馒头。所谓“紧酵”,是相对“发酵”而言,在面粉中仅混合进一成的老酵,面皮属“半发酵”。

王庭安

1956年8月王兴记首批实施公私合营,王兴记进入了历史性的蝶变。如今堂口面积达2500平米,年接客250多万,各类连锁店芸芸而生,新设备、新工艺、日新月异,机械化、自动化已成常态。店内经营的鸡汤三鲜、开洋、蟹粉、荠菜等为馅心的馄饨,鲜肉、蟹粉、蟹黄等为作料的小笼馒头,篾编竹筐装小笼等包装已成为无锡舌尖文化的一个标志,仿佛只要听到馄饨馒头中的任何一个品种,就能吸引顾客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无锡小笼包教你欣赏无锡菜

汪曾祺在《五味》里写过一段话:“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对于无锡菜来说,“甜”是无法回避的。而在众甜之中,无锡的小笼包尤为引人瞩目,一枚小笼包的甜,似乎更加可以证明无锡菜的甜,对于今天要求控糖的我们来说,无锡的小笼包是非恐怖了。

早在元代时期的无锡菜谱《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就有多道菜运用了蜜、糖、甜酒等甜味调剂,如烧猪肉、蜜酿蝤蛑、蜜酿红丝粉、熟灌藕、糖馒头、烧鹅和黄雀等。看来,甜,早已是无锡菜的常规操作了。到了民国时期,无锡闻名遐迩的特产三凤桥肉骨头的骨头都是甜的。

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大概是对无锡酱排骨有着深刻的印象,才会在《天龙八部》中描写段誉来到无锡的场景时,写出这样一段:“(段誉)信步而行,突然间闻到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热肉的气味。……阵阵酒香肉气从酒楼中喷出来,厨子刀杓声和跑堂喝声响成一片。”

不过“甜”能够起到提鲜的作用。张大千的弟子、著名画家方召麐是无锡人。她曾经说,张大千很喜欢吃自己包的馄饨,问自己馄饨馅的配方,她说其实没什么稀奇的,但这个馄饨是干拌的,秘诀在于猪油 酱油 白糖,“我就用太古糖,不能少放,少放了就不鲜了。”

所以“甜”并不是无锡菜的骨架,“鲜”才是。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虽然不是蔗糖产区,无锡人却执着地选择了‘甜’。”丝丝糯糯,清香绵延。虽然以甜为主导,但是口味并不单调使得无锡美食有一种独特的绝妙!

撰文_Jane

原标题:《去无锡才能尝到的真甜头》

最新资讯杂谈
推荐:化工 北京行政 写字楼 浙江 运输 试验箱 广告 广东 材料 包装 三亚 设计网家杭州 电子 乌鲁木齐 深圳 仪器 长春 汽车配件 无锡 港口代码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