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资讯杂谈 > 正文

太湖最北端,有多少极致风光?

发布日期:2024/11/1 9:30:11 浏览:40

来源时间为:2024-10-29

太湖最北端,有多少极致风光?2024-10-2914:02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字号

印象中的太湖,有樱花烂漫,有西施传说,无限风光引来游人如织。

太湖鼋头渚的樱花_摄影师@刘颖媛

然而,当人潮散去,当星河亮起。“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出自唐代王昌龄《太湖秋夕》)

太湖可曾想起3000年前,那个第一位造访它的族群领袖;

可曾想起100多年前,在它身侧撑起中华民族实业的救国志士;

可曾想起近10年前,由它哺育而诞生的“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10909米的纪录,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奋斗者号舞台剧照_图片源自@无锡市歌舞剧院舞剧10909

而这些故事,竟都集中发生在太湖最北端,今日无锡滨湖区的辖域内。

无锡市滨湖区位置示意_制图@张松楠/星球研究所

这一方水土究竟有何魅力?引无数“英雄”、无数“奇迹”齐聚于此?

01

岁月华光

想了解一切因缘的开始,我们需要穿越时光,来到数千年前的太湖岸边。

太湖_摄影师@大胖子

3000多年前的太湖,就已经在默默地等待着,它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他叫泰伯,是当时中原周族首领的长子。

随着他的到来,中原文化开始在江南地区传播,华夏文明中从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地域文化——吴文化。

太湖鼋头渚_摄影师@MartinYang

水是滨湖的魂。傍水而居的泰伯及其后人,离不开水产、水运,撒网、行船极为普遍。

太湖盛产的白鱼、白虾、银鱼等,哺育着他们。

太湖捕鱼表演,哺育沿岸人们千百年的太湖,目前处于禁渔期,休养生息_摄影师@黄兆勇

而在滨湖食用鱼虾,不仅仅是果腹之用,还要按照四季节气,细细尝、慢慢品,每时每月都有不同的期待:

正月鳊鱼嫩而肥,二月冻鱼吃鳑鲏。

三月土婆肉头厚,入夏白虾好滋味。

小暑黄鳝赛人参,六月银鱼肉细嫩。

七月梅鲚晒鱼干,八月鳜鱼待女婿。

九月鲫鱼要清炖,十月毛蟹黄满脐。

隆冬鲤鱼庆丰收,腊月青鱼尾巴肥。

太湖水产_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人与太湖的鱼水之情,更深刻地影响着吴文化人群的语言和性格。

中原的词汇来到滨湖,又变化出了新的表达:

很少,是“一滴滴”

以小博大,是“窜条(小鱼)钓白鱼”

你是风儿我是沙,则是“郎是太湖水,妹是水中鱼”

太湖船只_摄影师@黑毛不紧张

经过1000多年的历练、融合,水滋养了人,人也包容了水,水与人血肉相依。

太湖水逐渐孕育出了可与中原争锋的“吴文化”大国,即“吴国”。

当春秋时期,名将伍子胥、孙武投奔吴国,吴国的君主阖闾看到了腾飞与称霸的曙光。

伍子胥刚入吴国不久,吴王阖闾便下令,要他主持新都城,即阖闾城的修建。

阖闾王城,当代仿建_摄影师@应威

相传,伍子胥为了方便水师出入太湖,而开掘了直湖港等河道,并用开河之土,筑造了阖闾城。

城内整齐的官道、威严的宫阙、繁华的街肆、雄壮的军队,昭示着一个强国的崛起。

范蠡和西施,鱼肠和专诸等故事在这里上演。太湖的内湖“蠡湖”,也因此得名。

蠡湖_摄影师@巴山夜雨

太湖有山有水,可攻可守,天然就是吴国水师军事基地。阖闾城内,伍子胥的点将台、练兵场与兵器库,是吴国立足天下的底气。

吴钩吴剑的锋刃直指中原。

吴王阖闾相关文物|摄影师@路客看见,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当今天的我们,再次走过阖闾城,一切辉煌只余荒冢土丘。

我们都知道吴国的结局。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文化的断绝。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_摄影师@应威

吴国虽然没有在春秋战国的乱斗中胜出,但是它在滨湖等地遗留的直湖港等人工水道,开启了中国兴修运河的风气之先。

包括滨湖在内的无锡,不仅成为了古代最早开凿和利用运河的城市之一,也成为了古代唯一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京杭大运河与太湖中间的滨湖区_摄影师@LHG,标注@汉青&张琪/星球研究所

正如1000多年前,途经此处的唐朝大诗人杜牧,感叹的那样:

人已去,水常流。(原文为:昔日人何处,经年水自流。出自杜牧《经阖闾城》)

流动之水为无锡滨湖这片土地,带来了江南生生不息的繁华。

川流不息的大运河_摄影师@郭淳亮

滨湖全区共有大小河道250条,河网水系如经如纬,充盈城区的四面八方。

当苏轼来此泛舟、游玩太湖之时,主要的航运之水已经是京杭大运河了。

无锡市滨湖区水系示意_制图@张松楠/星球研究所

同一时期,迷恋太湖石的宋徽宗,为了从太湖输送巨石入首都汴梁(今开封),甚至不惜拆桥过船,靡费万金。

当时滨湖的京杭大运河里,承载太湖石的船只,络绎不绝。

请滑动查看,宋徽宗亲笔所画的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被宋徽宗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图片源自@ChinesePaintings。net

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也为一代滨湖商人独步天下,打下了厚积而薄发的基础。

及至明清,滨湖所属的无锡,已经是江南著名的粮食集散中心,也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仰赖无锡之繁华,有一荣姓家族,从金陵迁入,所居之处,人称“荣巷”,逐渐形成耕、织、渔、航、商等多种产业。

荣巷_摄影师@李雨甜

当时光步入近现代,随着外来资本入侵的加剧,滨湖商人勇敢地在艰难时局中蹒跚起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14岁的荣宗敬坐上一叶扁舟,从无锡荣巷出发,沿着苏州河来到上海,踏上了自己的人生征程。

太湖航船|摄影师@MartinYang

“打虎亲兄弟”,没过几年,站稳脚跟的荣宗敬,又将自己的亲弟弟荣德生接到上海一起打拼。

一次(1898年),荣德生途经码头之时,看到地面一片雪白,原来是英国轮船运载面粉所飘落的尘屑。

码头的人告诉他,如此巨量的洋货,倾销入中国却无需交税,我们自己的产品在境外资本的挤压下无处安身。

荣氏兄弟的实业理想自此被激活,他们认为“非自救不足以挽危亡”。

1913年上海港口彩色复原照片_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当时荣氏兄弟的家乡——无锡太湖之畔,已经树立起江苏第一根大烟囱,拥有了江苏第一个工业厂房。

荣氏兄弟也选择回到故土创业,开办自己的第一家面粉厂、第一家纺纱厂,为中国的工商业打下基础。

荣宗敬在民国元年(1912年),以拳拳之心,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书》:

“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锭两百余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锭的比例,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逐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国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及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当时谁也没能料到,从这几家小小的工厂开始,怀揣救国之心的荣氏兄弟,逐渐打造出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工业集团。

上海的荣宅_摄影师@EVNSTUDIO恩万建筑摄影

他们所生产的棉纱,畅销全国,不仅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也超过了在华的日商纱厂。

兄弟俩甚至买下了原本属于日本人的纱厂,迅速占领了日纱消退后的市场。中国商人收购日资建造的纱厂,成为狙击日纱的主角。这是近代中国商业史上罕见的一笔。

20世纪法国摄影师PaoloKoch镜头下的无锡_图片源自@视觉中国,制图@汉青&张琪/星球研究所

民国11年(1923年),荣氏兄弟已拥有面粉厂12家,日产面粉约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有“中国面粉大王”之称。

民国20年(1932年),荣氏兄弟已拥有纺纱厂9家,纱布产量约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他们又有了“中国纱布大王”之称。

部分荣氏工厂示意|图片源自@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荣氏兄弟的领军之下,荣巷还催生出一大批荣氏爱国实业家。无锡的工业总产值飙升至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

这片江南水乡林立的工厂,令他们“为半个中国提供衣食”。

部分荣氏爱国实业家示意_图片源自@WikimediaCommons&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荣氏家族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在荣巷老街有100多组近代建筑群体,近200多幢完整的建筑,不仅形态各异,而且颇为壮观。

这里有硬山顶平房、有回楼、过桥楼、小洋楼、小别墅、江南古典园林,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徽州的粉墙黛瓦、马头墙,欧式的门楼、壁炉和彩色的玻璃花窗,以及上海形制的石库门、马赛克砖墙和铸铁花栏等,在这里齐聚一堂。

荣巷建筑_摄影师@高翔

兴修自宅之外,荣氏兄弟心里也一直不忘家乡的公共建设。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荣德生当选为全国工商会议代表之际,他就撰写出版了《无锡之将来》,对如何进行城市发展提出一个宏伟的蓝图。

之后,荣氏兄弟在滨湖一手创办江南学院(今江南大学),培养中国之尖端人才。

江南大学内的银杏树_摄影师@桔子心

为了改善家乡的水陆交通,他们又集资建造蠡桥、鸿桥、大公桥等大小桥梁57座。

其中以荣德生60寿辰时,在蠡湖上建造的宝界桥最为著名,60余个桥洞连跨水面,如长龙卧波,时为江南第一大桥。

宝界桥分为两座,分别由荣德生及其孙荣智健出资建造,传为佳话_摄影师@无锡廊桥

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在如此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之下,也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一代巨子。

他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几乎见证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而荣毅仁最卓然的职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荣毅仁旧照|图片源自@WikimediaCommons

不论是“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氏兄弟,还是后来当选为共和国副主席的荣毅仁,他们都以赤诚的情怀,亲身践行着“实业救国”的梦想。

在当年的中国六大工商业城市中,荣氏家族所支撑的无锡,是唯一的完全凭借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与勤奋而崛起的城市。

只有他们的产业,没有外国资本的参与,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资本。这是一份无与伦比的骄傲,足以让任何一座城市钦佩。

荣巷|摄影师@赵高翔

纵览滨湖3000年来,从泰伯、吴王阖闾、伍子胥,再到荣氏兄弟、荣毅仁,浪花淘尽英雄。

春秋纷乱、民国商战都没入太湖之水,碧波万顷里泛着岁月华光。

而阖闾城中那份勇于开拓之雄心,与荣巷里那份“实业救国”之梦想、之责任,也传承到了今天的无锡市滨湖区。

[1] [2] [3]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本周热点
  • 没有资讯
  • 推荐:铜川 查询天气 hs编码 鞋帽 汽车配件 丽水 思茅 辽宁 排名 洛杉矶空运 c1驾照 芜湖 青海 沧州 中国海运 枣庄 机场三字代码 制品 查询公司 育儿孕婴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