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资讯杂谈 > 正文

《金陵十三钗》秦淮景最煽情院子民歌无锡景

发布日期:2016/12/8 17:46:47 浏览:675

《金陵十三钗》公映以来,十三钗唱《秦淮景》被观众们认为是最为煽情的片段之一。片尾注明该曲是根据民歌《无锡景》改编。南京民间抗战史学者、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胡卓然利用收集到的稀见民国史料,多方比照甄别,勾画出《无锡景》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他发现,在全民族抗战中,这首曲子因其为人喜闻乐见的曲调,发挥过宣传抗日的作用。

胡卓然从1924年《<民族音乐参考资料》中发现,中西音乐联欢社编的《风琴小曲指南》是有据可查最早收录《无锡景》词曲的书籍。书中以《无锡景致》为名收录,这是《无锡景》的早期名称,歌曲说明指出,此曲“乃借用侉侉调之调门而编成者。”

“侉侉调”1901年首现于程仲铨抄录的乐谱集中,至今仍是江苏多种地方曲艺的传统曲牌。《无锡景致》就是借这个至晚在20世纪初出现的“侉侉调”重新填词而成。“无锡景致说明”称:从前此调(指侉侉调)亦甚平淡,但“近来一经莺声呖呖之名妓、名绅角辈盛唱,竟大有青胜于蓝之势”。《金陵十三钗》中,妓女会唱此调,是有历史依据的。

1927年《艺术三家言》列出当时的“时调”,第一首即是《无锡景致》“几于家喻户晓”,显见已是时之名曲。该书说:“这支歌中,把光复以后,工厂突兴,风俗变为繁华,青年男女沉醉在浪漫生活中情形,都写出来。”显然,《无锡景致》应是辛亥革命无锡光复后近10年时产生的。

《金陵十三钗》中《秦淮景》用苏州话唱也符合史实。《无锡景》虽是唱无锡景致,但民国时在苏州也广为传唱,中国民俗学开创者顾颉刚和吴立模合著的《苏州唱本叙录》指出,苏州民歌有“流传得非常之广”的《无锡景致》曲目。原名是“侉侉调”的旋律,随苏州话版《无锡景》风靡各地,1930年代初前已成了“无锡景调”,并被许多民间改编歌曲选作旋律——《秦淮景》亦可看做其中一员。

这段旋律曾传播于各地,南北方都有与《无锡景》旋律接近但歌词不同的歌曲,黄河流域比较有名的有《照花台》、《探清水河》等。1980年代有人提出“《无锡景》的音乐是清末北方的‘侉侉调’在南方的传唱音乐形式”。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不能仅凭旋律原名带有俗称北方的“侉”字而认为一定是由北方传到江南的。

“侉调”这个词在史籍上出现时就和江南弹唱联系在一起。清初《阅世编》记载:“明代第一词人”陈子龙说:“大河以北有所谓‘侉调’者”,大多是“男女相怨离别之音”。“侉调”促成了约在明初建文年间,中原一带“弦索”(琵琶、三弦等伴奏的弹唱形式)的形成,这种弹唱形式随后“渐流江南”。明中后期,这种弹唱成为江南特色音乐,明末诗人宋徵璧说:“遍地南人习北音,千家万户弹弦索。”“侉调”本身也成为江南弹唱术语之一,清时扬州人张子虚曾选辑扬州秦楼楚馆80首民歌,就叫《侉调太平歌曲》。

1930年代初的民歌俗曲调查也没有“侉侉调”产生于北方的记录。“侉侉调”曲谱1901年已出现,1932年刘复、李家瑞收集“中国俗曲”目录时,“侉侉调”的词条仍标明为“流行于苏沪一带的俗曲”,并明确指出无锡景“就是用这个曲调的”,却没有提到此时该旋律已在其他地方出现。“这好比火柴旧社会称洋火,即使在中国生产的也被统称为洋火,不能因为有‘洋’字就断定其源自北方。从俗曲调查及旋律的浓厚江南色彩看,‘侉侉调’本身很可能于江南弹唱中产生,《探清水河》等是‘无锡景调’流传到黄河流域时产生的变体。”

鲜为人知的是,《无锡景》曾被大量改编以宣传全民族抗战。1932年淞沪会战时,瞿秋白曾仿《无锡景》调写出了《上海打仗景致》的歌谣,歌词严格依据吴侬软语,比方说在第一句就用吴语发音的衬字“末”,还把“唱给”的发音写作“唱不”。

歌谣盛赞十九路军:“小兵十九路呀,本领实在大。东洋军队一点无生路呀,日夜末装来三万多呀,冲突那个几天末仍旧打勿过”。还控诉了日军的暴行:“日本真野蛮呀,飞艇掷炸弹,闸北地方房子在炸坍呀,人家末烧脱交交关(吴语,指烧掉很多)呀,害得那个百姓末一齐要遭难”。歌谣还号召人民加入抗日义勇军:“穷人顶要紧呀,万众一条心,对内对外革命才赞成呀,末加入义勇军呀,驱逐那个国贼末幸福过光阴”。

曾经家喻户晓的秀美婉转小调,在中华民族的存亡关头,成为打动人心的抗战悲歌,这不能不说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历史。(陈月飞)

《《金陵十三钗》秦淮景最煽情院子民歌无锡景》相关参考资料:
无锡景竺物业管理、无锡景、无锡景航机械、秦淮征收办、南京秦淮河管理处、秦淮河、秦淮新河、秦淮区、秦淮联通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