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企业单位 > 正文

“巧匠大国”,路在何方?-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

发布日期:2015/10/26 0:45:53 浏览:849

“巧匠大国”,路在何方?——江苏一线技工群体调查2015年09月07日15:19:41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南京9月7日电(记者凌军辉、王骏勇、张展鹏)在无锡一汽锡柴,进口机床的主轴一旦磨损,更换动辄需数十万元。高级技师孙坚利用麻绳独创了一种精度更高的对比修复法,3年来修复6根主轴,节约维修费130多万元。

制造强国的基石是“巧匠”,即数量足够、技能精湛的技术工人。

记者近期深入江苏的部分企业,实地走访大量一线技术工人,既震撼于这些巧匠蕴藏的巨大力量,也感受到技能人才培养的诸多制约因素。

一个技师创造20亿元,“巧匠”神在哪里?

在无锡锡洲电磁线有限公司车间的一台上漆机器边,有着11年工龄的漆包工张靖伟不停用手触摸刚上漆的铜线,并通过不停调整机器上的毛毡宽度,控制油漆厚度。“漆层只有0.065毫米厚,全靠手感控制。”

人手如何能感受出不到1%毫米的厚度差?面对记者提问,这个老技工坦言:“没什么诀窍,就是熟能生巧!”

“目前整个行业设备和工艺都差不多,但产品质量相差很大,关键因素就是工人素质。”该公司总工程师曹永义告诉记者,公司的拳头产品是耐高温漆包扁线——变压器的核心部件,由于国内产品规格多、批量小,涂漆工艺至今仍是以手工“毛毡法”为主。

这个只有250人的小企业,一半工人具有高级工以上资质,拥有发明专利授权27项,远超同类企业。在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去年销售11亿元,人均产值达400多万元。记者走访发现,高水平技工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正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

在江苏徐工集团,提起电工技师林海,人们一定会竖起大拇指。这个1972年就进车间的普通工人,先后完成重大技术革新成果12项。他独立承担的汽车起重机电器自动检测和系统可靠性改进技术,属国内首创,推动国产起重机在电气可靠性方面跃升至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实现综合效益20多亿元。

有了“巧匠”,企业如虎添翼,没有则往往“吃尽苦头”。无锡市人社局副局长顾学年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案例。该市一家大型企业的进口设备发生故障,数十名维修工束手无策,只能请国外技师坐飞机来修,每小时收费两万美元。“老外绕着设备看了几圈,让工人把一个部件的所有螺丝卸下,再全部重拧12圈,问题竟然解决了!”

激发“第一要素”,企业、职校如何各显神通?

相同的零部件,国内组装的汽车和国外原装进口的性能差距明显。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亦卿说,以车用自动变速箱为例,至今国内未能实现自主研发,甚至连组装工艺都达不到要求。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致力于培养自己的“能工巧匠”。

“企业不缺学历型人才,最缺的是能改进工艺、解决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江苏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王海燕说,2011年公司专门组建员工培训中心,3年来累计培训员工4万余人次,平均每个员工10次以上。评上首席技师的工人,还可享受部门副经理待遇。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行政部部长助理唐立波从德国引进了一整套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体系,并通过举办全厂技术运动会、“绝招、绝技、绝活”评比等培养技能人才,目前企业四成一线操作员具有高级工以上资质。

校企深度融合让技能人才培养更接“地气”。走进无锡汽车工程学院宝马实训基地,大到课程开发、培养标准,小到学员着装、工具摆放,每一个细节全部达到宝马的员工培训标准。学院和宝马深度合作以来,汽车专业学生一半以上实现了订单式培养,一批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月薪超过万元。

“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就业,是兴国之基、富民之本。”江苏省人社厅副巡视员杨志霞介绍,通过将高技能人才数列入指标体系、实施百万职工岗位技能提升计划等“组合拳”,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高技能人才达274.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近三成,为江苏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巧匠大国”,还有哪些“拦路虎”?

尽管国内技术工人素质不断提升,但与制造强国相比,差距还不小。“要把国内的劳动大军转变成技能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顾学年说,德国等制造强国,简单操作工几乎没有,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50%,质量和占比都远超我国。

在王海燕看来,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是当前建设“巧匠大国”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家职业大典有1800多个职业,但很多职业标准严重滞后实际生产。比如汽车维修工,行业早就采用电喷,而国家标准还是化油器。

企业评价也需要“换个思路”。在华德资企业毅结特紧固件系统(太仓)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迈克·弗兰克告诉记者,德国制定各类企业排行榜时,不像中国按营业额大小排名,而是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价,获奖者往往是“小而精、小而强”的企业。“在这种氛围下,企业就不会追求简单做大规模,而是坚守‘工匠精神’,竞相在技术上积累创新。”

一些落后观念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拦路虎”。采访中,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认为,应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扭转“当技工低人一等”“上技校没前途”等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而轻术,延续到现在,形成重科学而轻技术的倾向。”杨志霞认为,相关部门应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契机,进一步改善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和分配机制,让“工匠精神”真正焕发荣光。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