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无锡特产 > 正文

无锡特产有四样,美食物件样样好!

发布日期:2022/5/27 9:08:02 浏览:215

来源时间为:2020-9-10

无锡特产有四样,美食物件样样好!

北京交通广播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泥人排骨面筋桃

无锡的特产有四样,分别是泥人排骨面筋桃。除了泥人剩下三样都是吃的,咱先说吃的。

先说排骨,无锡最有名的是三凤桥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它是当地的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

但凡有点名气的美食,通常都会带着传说。三凤桥酱排骨也不例外。

关于它的第一个传说,和著名的济公和尚有关。说是济公为了报答三凤桥肉庄老板的施舍,特意想出了烹饪的配方。

用这个配方做出来的排骨,色泽酱红、香味浓郁、骨酥肉烂,借着济公的名头,三凤桥肉骨头名声大振,百年不衰。

关于三凤桥排骨还有第二个传说,说是无锡城内有座大石桥,当然就是三凤桥了,桥墩下的河滩上,老早年间,不知谁扔了只破石臼在那里。年长日久,破石臼里积满了垃圾、长满了青苔。

有一天,有个江西人到江南来寻宝,其实他是哪的人不重要,关键是他发现那只破石臼里的垃圾是宝贝。

当时的桥边,有个老两口开的豆腐店,那个江西人进门问老头:“老伯伯,桥墩下那只破石臼是谁家的?”

老头随口说:“我爷爷扔那的。”江西人当即拿出十两银子作定金说:十天后我带五百两来取货。

老两口被高价惊着了,好心的用炊帚把石臼里里外外刷干净,请人抬回家等着。几天后,江西人来到豆腐店,一看石臼里垃圾没了,连连叹息,不买了。

原来这破石臼里的那堆垃圾,是仙凤飞到江南后,拿石臼当窝掉的羽毛。这仙凤的羽毛可是宝贝,据说是放到水里,水清;放到菜里,鲜美。老两口当然是不知道了。

说来也巧,那天老太太买回些肉骨头,拿刷石臼的炊帚把锅刷了一遍,也许是炊帚沾了鸟毛的缘故,煮出的排骨特别香。于是,老两口就把锅里剩下的肉骨头汁留着,关了豆腐店开起了酱排骨店,于是就有了三凤桥酱排骨。

传说当然只是个传说了,实际上,真正的三凤桥酱排骨诞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在当时的无锡南门,有家名叫莫盛兴的饭馆,饭馆为了充分利用剩下的腔骨、排骨,将它们加上调味作料,煮透焖酥,取名为酱排骨,当作下酒菜出售。

1927年,慎馀肉庄、也就是三凤桥肉庄的前身开张后,对肉骨头的烧制技术作了改进,味道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最终形成了今天三凤桥排骨的样子。也是从那时起,三凤桥酱排骨声名鹊起。

真正让三凤桥酱排骨变得美味的,并不是什么仙凤羽毛,反而是当地特殊的烹饪方法。

按当地做法,先要把生排骨放入锅内煮开,撇去汤肉中的血沫、浮油和碎骨屑。煮完捞出来,用清水洗干净再放入“锅垫”,所谓锅垫,就是当地烧煮熟肉制品特制的竹篾筐。把大料、桂皮等多种香料装进布袋,放在锅的最下面。

之后,加水和老汤,再按顺序加入酱油,料酒和盐。盖上锅盖用小火烧煮一个半小时左右,再改用文火焖10~20分钟,等汤变浓退火出锅,摊铺在大盘子里,晾凉。

按这个做法,就算是不搁什么仙凤的羽毛,味道也一样好得很。

无锡的另一种特产,是当地的油面筋。

无锡特产

油面筋最早出现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当初的制法是将筛过的麸fū皮加盐水用人力踩成生麸——也就是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放入沸油锅里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

后来是用小麦面粉经过水洗、沉淀,成为小麦淀粉,副产品就是水面筋,要是把水面筋揉成小球,放在油锅里炸,会迅速膨胀变大,成为极具特色的油面筋。

无锡特产

清水油面筋的称呼在清朝末年出现,无锡第一家挂出“清水油面筋”招牌的是笆斗弄的马成茂面筋店。

油面筋色泽金黄,光滑香脆,吃起来鲜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如果塞进肉馅烧煮,别具风味。

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

无锡还有一种特产,就是这里的阳山水蜜桃,它的产地是无锡市的阳山镇。说起这种水蜜桃,至今已经有近七百年的栽培历史了。

无锡特产

早在宋代,当地百姓房前屋后就开始种桃了。这里出产的水蜜桃果形大、色泽美,皮韧易剥、香气浓郁,汁多味甜,入口即化,有“水做的骨肉”美誉。

这个桃很牛的地方是:一年之中从五月到九月都有上市,品种从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到特晚熟连绵不断。

随着今天物流网络的发达,在全国各个地方,也都能买到这种桃子了,您要是喜欢吃桃子,那我劝您一定要找机会试一试。

今天给您带来的最后一项无锡特产,就是虽然不能吃,但也同样是名扬海内的无锡惠山泥人

地处中国大运河畔的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

清乾隆爷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小泥孩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

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

据说,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等30多人。

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从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通过大运河运往远方。

独特的惠山黑泥是惠山泥人的制作原料,早期惠山居民制作泥人是农闲时的家庭副业。

在制作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印泥人。艺人们创作出一件样品。然后制成模型,进行批量生产。模印泥人数百年来始终是惠山本地的主流产品。

至于另一类,则是手捏泥人。它除了面部由模印制外,身段、手脚、衣冠都由手工制作。

这种泥人多以戏曲故事为表现题材,所以又称“手捏戏文”。它造型生动、活泼,衣纹流畅而富于装饰性。

手捏泥人是咸丰年间发展起来的。清光绪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慈禧太后50寿庆时,无锡地方官特意到惠山定制了一套精制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进贡朝贺,惠山泥人由此传入宫庭,进而名扬天下。

大运河流经无锡后,它的下一站是苏州。古老的姑苏城那能聊的可就多了,下期您可别错过!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推出60集“千里舟行下江南”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在FM1039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1700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

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

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每周一到周五12:30-13:00

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103.9

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1039听天下》正在播出

出品人:余俊生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

项目统筹:延安、张丽

编辑制作:程涵

演播:郭炜

音频包装: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图片

最新无锡特产
  • 全新上线!连播两个月!03-18

    来源时间为:2023-12-30市民朋友们无锡视觉形象建设成果发布啦IPWUXI城市形象资源库正式上线59部视频,两个月连播!“瑞兔迎龙跨年季”无锡城市影像展映……

  • 这么好玩,无锡藏不住了……02-13

    来源时间为:2024-02-12这么好玩,无锡藏不住了……2024-02-1213:58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字号龙年已至无锡各处都是浓浓的年味儿满城尽是……

  • 无锡空港经开区为居民送上非遗“年味大餐”02-09

    来源时间为:2024-02-02新春佳节将至,各地过年的氛围愈发浓厚。近日,无锡空港经开区(硕放街道)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主题活动,给辖区居民送上一道道精彩的“年味……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