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无锡特产 > 正文

鲜和甜:太湖边的无锡味道

发布日期:2016/3/7 4:16:42 浏览:6305

绝口,秦家小笼从此成名。秦平萍从小就看着父亲做包子,和杜稼波后一起开了“秦园”,位置在惠山古镇张中丞祠的戏台附近。后来因为房租太贵,就搬到了古镇的边缘,“秦园”的名字又被别人占了,索性起名“忆秦园”,给老主顾们提个醒,也多些回忆。

忆秦园门脸很小,一层的柜台后面,杜稼波夫妇和三四个伙计围着一张大桌子包小笼,再往里有一间幽暗的隔间,包好的一笼笼叠成一摞,在小黑屋里蒸熟直接端上二层的餐桌。老顾客们都习惯了点餐后要久等,付完账拿着小条问服务员要等多久,听完“一个小时”的回答一点不惊讶,径直出去先到古镇里玩一会儿。据说人最多时要排队等4个小时,为了吃一笼现包现蒸的小笼真是够耐心的。

无锡小笼讲究新鲜,最要紧是为了包子里那一口卤汁。和苏州、上海的小笼比,无锡小笼的卤汁更加丰富而浓郁,大颗大颗的肉冻搅拌在肉馅中间,蒸熟后混着馅子里的佐料味,变成一口香甜的汤汁出来。杜稼波给我们蒸一笼蟹粉小笼,包子顶端不封口,但卖相挺括,这是最传统的无锡包法,若不是自信能保证新鲜,一般不敢这么包,时间一长,不封口的生包子就容易往下塌,变得形状丑陋。先嘬一口包子底,汤汁里带出一股浓浓的蟹粉味道,肉馅新鲜又紧实,但并没有压成一团僵硬的肉丸。

无锡人把小笼包叫作小笼馒头,孩子们最喜欢这么吃:提起还冒着热气的小笼包顶端,左右轻轻地摇,摆脱篦子的粘连,在包子底端轻咬慢啜,吮吸掉里面的鲜卤后,不吃馅,只吃甜甜的皮子,就像鱼头盘里的面饼,光是蘸汁就足够了。另一家名叫“熙盛源”的店里,小笼看起来十分晶莹,老板胡立新得意这一点,于是改变了传统包法,在包子顶端拧出一个尖来,方便客人将小笼提起,对着光可以看到里面的卤汁在晃。胡立新说,汤多了虽好,但容易让面皮失去黏度,他们家之所以敢在馅里加更多的肉冻,主要是小笼的皮子擀得好。“无锡的小笼包用的是紧酵,也就是我们说的‘死面’,死面的好处是蒸熟后皮子光滑,吸收卤汁的速度慢,咬起来还有嚼劲。”

一笼包子的标配是一碗馄饨,无糖不欢的无锡人在馄饨馅里免了糖,正好拿一碗馄饨配上三五只甜汤的小笼,平衡味觉。朝阳菜场里有家不起眼的福禧馄饨店,老无锡人买完菜常来这里吃一碗再走。老板奚志宏跟曾经的无锡老字号“过福来”馄饨店的传人过世杰学过手推馄饨的技艺,自己开店后,只专心做馄饨,名声响了也没有开分店,店里的桌子常年只保持着七八张,倒是能踏踏实实地手擀皮子包馄饨了。

我们去的时候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去菜场买菜的人少,店里还能找得到空桌子。奚志宏说,到了梅雨季,天气不好,生意也进入最清淡时候,如果到了九十月份,店里要挤着站10个擀皮的师傅才供应得过来。今天只有4个师傅在擀皮,手法看起来很像擀饺子皮,只是擀出的皮子更软更薄。两个包馅的师傅手上麻利,足可以跟上四人擀皮的速度,签子一勾,把馅推进皮子里,手一攥,皮子夹住馅搭在一块,另一只手同时用签子蘸蘸水,抹在皮子一边,两手揪住皮子两端,一捏,变出一只包袱,扔进筐里。

别家馄饨皮厚,一两皮包10个,福禧家擀出的馄饨皮薄,一两能包出12个,每张皮4克,馅5克,严格控制重量,这样才能保证7分钟的时间内煮出来不生不烂。虽然皮薄,但煮的时间一点不比机器压皮的馄饨短。“用的是小麦高筋粉,擀过压实了反而不容易烂。不放碱,只放盐,面皮虽薄但筋道,小孩和老人吃都觉得皮子滑,咽下去不毛糙。”

馄饨虽小,但奚老板依然讲究食物呈现出的美感。有个客人说碗里少了只馄饨,他批评服务员只补送了一只:“至少要赔两只,而且怎么能用这么差的碗,换一个,再浇点汤撒点葱花,不然多丑。”他端上一碗刚出锅的馄饨,也是一番精心配搭:汤面撒着蛋皮丝、香干丝、紫菜、葱花和枸杞子。“红的、黄的、绿的和紫的,颜色丰富。吃一碗馄饨,里面还有鸡蛋、豆腐、菜和枸杞,作为早餐营养肯定是够了。”尝了碗荠菜馄饨。面皮擀得薄,而且没加碱水,看起来有点像水晶虾饺似的透出馅里的绿色。一入口,果然比其他家的口感轻柔,不用费劲咀嚼,肉和荠菜末就出来了,难怪老年人这么喜欢吃。

馄饨馅很多,除了荠菜馄饨,纯肉和开洋馅都是无锡馄饨里最有代表性的,纯肉用的是猪腿上的夹心瘦肉,细腻无筋,开洋就是把瘦肉、虾仁干、豆腐丝切成小粒,也就是三鲜,荠菜馅里为了让肉和荠菜的颗粒同等大小,对肉的精瘦程度要求最高。以前无锡人也常吃刀鱼馄饨,现在估计是消费不起了。煮馄饨用的是老母鸡和猪大棒骨吊出的高汤,可以增加馄饨的鲜美味道,不过无锡人更爱吃干拌馄饨,把熬好的酱油里加糖和葱油,调好酱汁浇在沥干的馄饨上,于是馄饨终于又变甜了。所以说,无锡人怎么能否认自己嗜甜的口味呢!

无锡人还善于把肉和豆制品结合。钱锺书在《围城》里形容无锡:“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他在言语中对家乡不无戏谑,不过既然能提到豆腐,可见它彼时在生活中的地位。

当地有道名菜叫镜箱豆腐,听名字惹人遐思。端上来一看,原来是豆腐里面酿着肉糜,顶上再摆两个虾仁,和名字的意境相去甚远。发明这道菜的人是高浩兴的师爷、民国时迎宾楼的名厨英。发明这道菜时,刘俊英起名金镶白玉箱,有肉为金,虾为玉,豆腐块状饱满,于是得了一个满堂福贵的名字。文革’时候破四旧,不敢叫‘金’了,就谐音叫了‘镜箱’,虾仁并排着摆,就像一个首饰箱子的提手,名字改了也合适。”听完高浩兴朴拙的解释,禁不住被逗乐了,和苏州菜比,无锡菜显得粗犷,但粗中有细,一块小小的豆腐也琢磨着弄出点花样。

镜箱豆腐里用的是无锡著名的小箱豆腐。巴掌大小的一箱,拿石膏点进豆浆里,凝固滤掉水分后嫩得很。高浩兴在鱼头馆里亲自上手制作这嫩豆腐。一盘镜箱豆腐一般需要豆腐两箱,切成小粗棒,油锅一热就轻轻地推进去炸,慢慢炸到豆腐变成金黄,这时才感觉豆腐结实了一点。捞出豆腐,用调羹在中间挖掉一大块,嵌进猪肉馅,摆好两个虾仁,再虾仁朝下入锅继续烧,加酱油、糖、猪肉汤在内的作料,等肉馅熟后再收稠汤汁,拿水淀粉勾一个芡,锅边淋一圈熟猪油,这时再颠锅给豆腐翻身,做出来豆腐一点不破。据说刘俊英当年改造的是老菜油豆腐酿肉,现在把豆腐表皮炸得微硬微脆只为成型,比油豆腐肯定是清淡多了,用赤酱、重糖和肉糜来配大块豆腐内部的淡,还是觉得非常合适的。

除了青鱼,无锡人过年的第二道大菜是肉酿面筋。曾听一个苏州人嘲笑无锡人,两道名菜酱排骨和面筋塞肉,不是骨头多就是表面鼓胀腹中空,都是不实在的东西。那把肉填满面筋肚子呢?问无锡人这么做是不是为了表示诚意,竟然没一人应答,他们只会说:不行了,我口水要流下来了。

即便是传统的年夜菜,高大龙也要烹出点新鲜来,一整盘肥满浑圆的肉酿面筋恐怕会令年轻人厌倦,所以就拿同类材料拼出一盆汤菜来。三种酿肉的材料分别是清水面筋、生麸和百叶结。猪前腿上的夹心肉出骨去皮,切丁斩碎,在面筋上剪一个小洞,塞进馅心。拿香菇、冬笋、马蹄、胡萝卜配上虾仁,做成半荤半素的丸子,再把生麸剪开,掀扁拉薄,把丸子裹进去,封好口。百叶结最简单,肉碎加银鱼做馅料,在百叶结里绑结实。三者分别用加了螺蛳的鸡汤来炖,生麸饱含卤汁,面筋软而肥香,百叶结口感扎实。没有无锡年味的情结,还是觉得多吃几种肉和豆制品的组合更有意思些。

点心的用心之处

一个如此热爱吃甜的城市,点心和甜品自然是少不了了。不过江南地区都会做几道糯米的点心,在这一点上大家对用糖都有了共识,结果无锡人反倒不比糖了,开始拼起了细腻的心思。说到精致,当然还得说说太湖船点。

听名字就知道,船点也是太湖船宴的一部分。倪志宏是太湖船点的技艺传人,在无锡“穆桂英”糕点商店里挂牌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他是子承父业,父亲当年就在外事旅游公司的龙船上给邓小平、李先念和西哈努克做过船点。

我们说了要采访,倪志宏提前一天做了七八样小点心。虽然对船点的精致早有耳闻,但一盘盘端上来还是止不住赞叹。船点大多都是可爱的小动物,一只只做得只有半个火柴盒大小,但天鹅的白羽、金鱼的尾鳍、小鸟的翅膀都雕刻得精细,栩栩如生。这些小动物们被逐一安排在生机盎然的环境里,柳叶、卵石、翠竹、牡丹也都一丝不苟地雕出细节,说是点心,更像是出色的工艺美术作品。

倪志宏长了一双属于江南人的手,细瘦修长。他撮起一小团面团,三下两下就捏出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兔,拉出长长的耳朵,小尾巴茸茸地翘着。原先在太湖游船上,船点既是下午茶的一部分,也是客人打发时光的余兴。船点表演一般下午15点开始,不光是面点师在做,也会给每个客人发一块面团,让大家参与。“以前没有蛋糕,就拿松糕来做坯子,上面可以雕一些牡丹,做好了分给客人。那些小动物是用镶粉做的,拿糯米和粳米对半拌在一起,磨成粉,延展度和韧性恰好可以塑形。”在船上做船点还要求快速,“基本上蒸三五分钟,时间长了客人就没耐性了”。

米粉膨胀的比例小,所以蒸出来仍然保持了原本模样,看起来比北方的花馍和面雕精致很多。不过吃起来和普通糕团没什么区别,只是觉得船宴已经消失了,花尽了心思造出这些玲珑物,还不就是为了放进嘴里,有点奇技淫巧的可惜。

与工艺化的船点比,无锡人爱吃的玉兰饼和桂花糖芋艿倒算是把心思用在了点儿上。

桂花糖芋艿是无锡人在中秋时爱吃的传统食物。农历八月,丹桂飘香,湖滨饭店的厨师们会到院子里摇下桂花花瓣来制作这道甜品。“树底下铺好床单,一摇桂花漫天飞舞,慢慢地等它们落在单子上,再收集起来。”袁晖说,“桂花蜜渍后也好吃,尤其是金桂,一层砂糖一层桂花地铺开,一星期后桂花就逐渐染上味了。晒干后的金桂可以长期保存,越陈味道越香甜。”湖滨饭店做的桂花糖芋艿里,绛红色的汤汁绵甜,鲜亮诱人,光洁的芋艿酥烂,桂花味道深浸其中,吃起来还有股香草冰的香味。制作糖芋艿的第一步是入碱水汆去涩味,再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去碱味。加了桂花的糖水烧滚后,把芋艿加进去小火慢慢炖一小时,直到颜色变暗红,一粒一粒饱满地浮上来就好了。

玉兰饼最早是道光年间无锡老字号“孙记糕团店”创制的,手艺好像也一直没传出去,只有无锡人在吃。据说玉兰饼的得名是因当时正是玉兰盛开的季节,所以即便“说白了,就是煎炸的大肉汤圆”,但还觉得是道雅致的点心。玉兰饼的馅心有荤有素,很多人喜欢吃鲜肉馅和猪油菜馅,感觉就像生煎换了套厚厚的糯米外皮,还有白糖芝麻、豆沙和玫瑰馅的,都配了猪油,糯米团包好了再下锅煎炸,感觉很油,但咬开饼皮,里面洁白的内层又让人联系起玉兰的名字。

相比之下,惠山油酥就质朴多了。和惠山泥人一样,油酥最早也是看守祠堂的祠丁们贴补家用的手艺。惠山油酥有两种,一种做“金刚肚脐”的小圆饼,形状像棋子,用撒满芝麻的精面粉做皮,包进去白糖、桃肉、青梅干、糖瓜条、橘皮和素油。另一种是烧饼大小的惠山油酥饼,粗剌剌的样子。油酥饼一定要现做才好吃,惠山有家名叫“老菜馆”的餐厅做油酥饼是一绝,店里做油酥饼的小妹推起面团来力气十足。面团加了猪油反复揉搓,醒两小时后已进入最佳状态。这时在面团里包裹好油酥,慢慢推,把面团推出清晰的层次后,扯出剂子,包裹进猪油和肥膘、方腿,再加糖盐,迅速地收口,压成椭圆形,表面刷一层蛋液,进烤箱里烤。好的油酥饼酥到一碰就掉渣,热乎乎外皮松脆得能咬出好几层,里面猪油足,椒盐味饱满,吃完满嘴流油,觉得非常满足。

(感谢华钰麟、小麦粥、项行对采访提供的帮助)

几近消失的云林鹅

去无锡前,就知道当地有一本很古老的美食小册子。江南地区美食系统发达,但即便是南京和扬州这样饮食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到了清朝才有了袁枚的《随园食单》和《红楼梦》里扬州饮食的介绍,但小小的无锡竟然在元代就有了本地美食的小书《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听起来真是好奇。

书的作者是“元四家”之首、著名的无锡画家倪云林。书中除了香灰和洗砚,共记录了50种菜点和饮品的制作方法,粗粗一翻,已然觉得风雅极了。比如一道看似简单的煮面筋,要先加甘草和酒,再换紫苏叶、陈皮、生姜片与面筋同煮,捞出冷却后再撒入熟油、豆酱、花椒、胡椒、杏仁末再三揉拌,晒干后还得装进糖坛子里保存,繁琐又精细,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无锡特产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