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旅游景点 > 正文

曹可凡:对历史和严肃文化饱含敬畏

发布日期:2015/10/4 19:02:22 浏览:672

]《蠡园惊梦》是关于曹可凡的家族的历史叙事,它用一个家族在上海滩近一个世纪的奋斗故事,串起上海滩波澜壮阔的民族经济史。最令我感慨的一点,是它以严肃文化的身份积极向流行媒介靠拢的努力。

作为一个当代电视文化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我一直很关注曹可凡先生的文化访谈节目《可凡倾听》。我曾在人民大学的课堂上将这个并不为很多观众所熟知的节目称作“雅文化”在电视场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代表之作,并请热衷于《快乐大本营》和《奇葩说》的年轻人们关注它的命运。因工作缘故,亦在沪上与曹先生有过几次交道,这些交道印证了我对他所追求的文化品质的观点:通过一种视觉化的、以经验为中心的历史书写,对高度倚赖感官刺激的主流电视文化进行修正乃至改写。而我的这一基本判断,又在本届上海书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正是在这届书展上,曹可凡发布了他的家族史——40万字的《蠡园惊梦》,并宣布将其改编为80集同名电视剧播放。

《蠡园惊梦》是关于曹可凡的家族的历史叙事,它用一个家族在上海滩近一个世纪的奋斗故事,串起上海滩波澜壮阔的民族经济史。书的出版势必会为上海的文化形象注入一种凝重的气质。当庸俗化的“民国范儿”流行叙事将1949年之前的上海滩刻画为华洋共处又无法无天的末世景观,《蠡园惊梦》却以家族史书写的方式努力赋予上海一种庄重的历史神韵。如同《可凡倾听》一样,《蠡园惊梦》也是“逆潮流而动”。但实际上,流行文化的所谓“潮流”其实早就应该被系统反思乃至改写。

不过,《蠡园惊梦》最令我感慨的一点,是它以严肃文化的身份积极向流行媒介靠拢的努力。这部预计将有80集的电视剧,或许会成为上海滩的《大宅门》——这不是说它将在内容上或气质上对后者进行模仿,而是说上海的当代文化面貌中,也将拥有一部有价值的家族史的书写,这种书写不以帝王将相的生平为牵引历史的主线,而是从日常生活的视角、个体与家庭命运的视角,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代洪流中,不但有伟人的政治活动和革命话语下的无私牺牲,也有属于普通人的商业与家庭文化。只有如此,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体悟才能渐趋完整。

《蠡园惊梦》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其将史学界所推崇的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用于私人叙事。我们在三言两语之间恐怕很说清中国人对修史的热爱和认真,但无疑在这个国家里,很多人无条件地相信着“小说不宜言正事”以及“论从史中来”。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深受国家文化和宏大叙事影响的读者而言,《蠡园惊梦》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在于它所讲述的那些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均很久远的故事,而是它讲故事的态度。一个人究竟以什么态度去修纂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这个人对他的民族和国家,乃至对于历史本身的态度。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曹可凡先生一样有意愿和能力去修自己的家族史,但《蠡园惊梦》无疑给那些尝试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这个位置进行反思和审视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指示。

这篇文章并不想去评价《蠡园惊梦》的文学价值,或未来的电视剧版的美学价值。如前文所言,作为沪上知名电视人和文化人的曹可凡先生,他的作品和他的形象中所蕴含的对于历史和严肃文化的敬畏姿态,才是时下的流行文化至为稀缺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蠡园惊梦》和《可凡倾听》尽管完全属于不同的领域,却其实属于一类文化产品。它们不以受众的喜好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它们尊重为流行文化所排斥和鄙夷的一些传统的、甚或守旧的逻辑,尤其重要的是,它们从不认为“效果”是评判一桩事务的文化价值的依据。我期待电视荧屏上的《蠡园惊梦》会如《北平无战事》一样,为中国人提供一些娱乐之外的反思;却也不得不有些残忍的希望,如曹可凡这样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真正的文化人,能够把这项曲高和寡的事业坚持下去。(文/常江)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