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资讯杂谈 > 正文

住房专家建言:将人才住房从保障房体系剥离

发布日期:2016/4/17 3:43:24 浏览:553

核心提示:住房保障、人才战略涉及民生,关乎我市未来发展。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新政策,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安居保障。

住房保障、人才战略涉及民生,关乎我市未来发展。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新政策,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安居保障。人才安居,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

我市是全国率先开展住房制度改革的城市,也是国内最早开始住房保障制度探索的城市之一。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并全国率先推出了安居型商品房,旨在形成保障房人才房资源共享,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目前我市住房保障已经扩大到户籍中低收入、“夹心层”和人才群体。保障方式既有实物配置也有货币补贴,目前是“租售补”三种方式并用,如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可购买安居型商品房或租住公租房;符合条件的人才(如深圳户籍)可以购买安居型商品房,也可以领取货币补贴等。

“经过几年运作,我市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诚信申报、轮候分配等多项制度创新均居于全国前列,人才安居政策实施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市第六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一系列战略目标之下,在当前我市商品房价依然高企,住房保障压力依然巨大的形势下,要争当‘四个全面’排头兵,要实现人才战略,推动深圳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住房保障与人才安居政策进行深入反思,从制度层面厘清问题本质,提出治本之策。”市政协委员、市住房研究会会长陈蔼贫认为,住房保障与人才安居在启动阶段资源共享、相互推动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但住房保障是“救济政策”,人才安居属“激励政策”,二者长期交集运作,则存在一定的问题。他建议,借市委市政府此次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新政策的契机,将人才住房从住房保障体系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人才住房筹集建设、分配和管理政策体系。

1保障房申请家庭呈现“越保越多”趋势

“此次我市人才新政出台,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在新的人才安居政策操作实施前,有必要对保障房和人才房的定位进行重新梳理。”陈蔼贫说,2007年国务院24号文明确规定,住房保障的对象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目的是政府通过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保障群众基本生存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说到底,住房保障是“救济政策”,“保基本”是基本原则。

“而‘人才安居’是我市人才战略的重要抓手,目的在于通过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长期发展驱动力,政策原意更多属‘激励政策’范畴。”陈蔼贫说,在新加坡、香港等地,住房保障政策的定位基本是“救济政策”,新加坡政策定位虽含有一定程度的福利性,但“救济”仍然是主旋律。引进人才则主要是通过放宽移民等政策实现的,根本上说也是“奖励、激励政策”。

陈蔼贫认为,保障房政策是刚性的,保障群体有限,随着住房保障工作不断推进,理应是“减量工程”(保障群体人数不断缩减)。而人才安居则与之相反,针对各级各类人才,政策上需要较大的弹性操作空间,一段时期内理应是“增量工程”(保障面群体人数持续增加)。可见,两者虽都交集于“解决住房困难”,但政策定位、目标导向、运作管理等迥异。

“政策把握不准,操作不当则会产生反向结果。”陈蔼贫介绍说,2007年我市住房困难家庭普查是5.78万户,而目前我市保障房轮候库数据显示,正在轮候的家庭达8.3万户(含人才),申请家庭不减反增,预计未来还将继续增长。

陈蔼贫说,“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供应保障性住房11万套,其中面向人才供应超过60。“但目前,无论是人才群体还是社会群体,住房保障的需求依然强烈。”

“之所以产生上述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陈蔼贫分析说,首先,我市于2007年、2009年以及2013年面对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展开了三次大规模保障房分配(主要是经适房和公租房),基本解决了户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由于商品房价一路攀升等因素综合作用,为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我市将户籍中低收入群体和夹心层纳入保障范围。其次,从2010年起,我市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将人才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保障的群体扩大了,人数自然增加。第三,住房保障与人才安居政策事实上形成了互相捆绑,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从宽,面积标准放大,非人才群体住房保障自然跟进,也必然吸引更多的人申请保障房。“诸因素共同作用,自然是越保越多。”陈蔼贫说。

2保障房和人才房互搭“便车”弊端显现

“保障房、人才房共融一体,有资源共享、互为‘提携’之便利,也取得积极的成效。如龙悦居保障房项目,规模大、户型多,实现了保障房投资的集约化,满足了低收入家庭和人才家庭等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陈蔼贫说,而且这种不同群体“混居”,有效地避免了国外由于低收入家庭过分集中居住带来的新型“贫民窟”等社会问题。但也应当看到,它亦有一定的问题,如两者相互牵绊等。针对二者交集运作的现状,陈蔼贫分析说:“如按照国家要求,廉租房、公租房和经适房的保障面积标准分别是40/50/60平方米。以此标准显然难以满足人才住房需求。反之,以人才住房需求提高保障房标准,既存在与住房保障‘保基本’政策抵触,也存在保障房‘福利化’问题。”

陈蔼贫说,“十二五”期间,我市建设分配的部分户型保障房面积标准已经高于国家保障房政策标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到人才住房的需求。但人才住房面积标准提高,社会保障房自然跟进,面积标准随之提高。结果是:一方面,群众对保障房期望值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保障房可上市获利等“福利陷阱”诱导下,本应是“减量工程”的住房保障,社会需求群体不断增加,政府压力剧增。另一方面,虽然保障房投入不断加大,但住房保障的资源是有限的,加上以住房保障政策分配人才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应是“增量工程”的人才安居“难增量”,使人才安居工程效果“打折扣”。

“保障房、人才房‘同处一室’,也易引起社会误解。如有些群众对保障房‘保基本’认识模糊,反认为保障房大比例向人才群体倾斜,偏离了住房保障的原意。”陈蔼贫直言:“另一方面,人才群体,尤其是对深圳人才政策缺乏了解的非深圳人才,也会产生误解。如有些人才认为,深圳人才安居就是给人才分保障房,自然会对来深圳创业发展裹足不前、犹豫不决。”他分析道,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人才安居政策实施以来,我市每年引进高校毕业生人数虽然总体上保持增长趋势,但其增速却是逐年减缓,这一现象恐与此不无关系。

3让人才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自成体系

针对我市人才安居工作现状,陈蔼贫建议,当前应尽快明确人才住房与非人才住房保障的概念,厘清两者边界,全面系统启动人才住房的筹集和建设工作。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领导、强力推进,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明确界定各级各类人才的含义、标准,全面启动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的住房现状和需求调查工作。在彻底摸清需求基础上,结合我市存量房源和土地资源形成可落地、可操作的人才住房空间布局规划计划。

二是对现有保障房政策、人才安居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将人才住房从我市保障房体系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人才住房筹集建设、分配和管理政策体系。下一步,要配合人才政策,进一步创新改革,如以“结果导向”,区分不同层级人才,制定不同的“租售补”、赠与、转让、产权限制等政策,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住房政策体系,确保政策配套、依法行政、有序推进。

三是为保持我市住房保障、人才安居工作和住房保障规划前后的连续性、一致性,顺利实现与国家、省住房保障政策、规划的接轨,建议在现有我市住房保障“十三五”规划框架下,创新改革、适度调整。现规划筹集建设40万套总目标不变,其中70面向人才供应的方针不变。在住房保障大概念之下,将住房保障受益群体划分为社会住房困难群体和人才住房困难群体,明确提出人才住房概念和建设标准,厘清保障房和人才房边界。“十三五”期间,保障房、人才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同步推进、混合居住。

四是系统研究、修订完善我市住房保障“3 N”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人才、土地、产业等政策协调性,真正形成市区联动、部门联动、政府市场联动,健全丰富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全面推动我市住房保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吴松伟)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网站热线电话:0510-66887603浏览更多房地产,了解更多。

《住房专家建言:将人才住房从保障房体系剥离》相关参考资料:
珠海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信用保障体系、辽宁 保障性住房、昆明 保障性住房、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石家庄市住房保障局、天津保障住房建投

最新资讯杂谈
  • 无锡,Nice!04-30

    来源时间为:2024-04-26无锡,Nice!2024-04-2623:46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字号无锡一曲吴韵风华深藏万古江河这里是太湖三万六千顷碧……

  • “滨”纷多才鈶?Keyword=|无锡交友|04-30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滨湖区作为无锡市重要的科创策……

  • 2023年科技地产市场前景分析预测04-29

    提示:如需英文版、日文版等其他语言版本,请向客服咨询。字体:报告内容: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年超过***,接下来的几**年都会有源源不断的农民进城。中国的城市人……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