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百姓生活 > 正文

六旬老者手绘百家商铺地图再现当年南城门外繁华

发布日期:2017/4/14 16:30:04 浏览:519

谈渡桥一带共整理出300多家商铺,各行各业在这里应有尽有,可以说是清末到新中国建立之前无锡商业的一个缩影。68岁的苏茂伦老先生从老街上拆迁走后,一直对故址充满感情,最近他的手绘地图初步完工。

前后出现过37家小丝厂、17家私人诊所

在苏茂伦的家中,由4张A4纸拼出的谈渡桥一带商市的手绘图,看起来很壮观。仅其中的一条黄泥街,也就是现在的永丰路一带500米左右的街上,标注其上的就有约100家店铺。而整个谈渡桥地区经目前初步统计出,先后出现过300多家商铺。包括哺坊、风箱店、苗猪店、纸马店、估衣店、油面筋店等70多种行当。

据介绍,黄泥桥下来,东南侧第一家是灯笼店,一直到文革前才消失。苏茂伦说,那时无论是结婚还是办丧事,大人家都会订制灯笼,结婚是红灯笼,办丧事则是白灯笼,上面还会写着堂号,这才显得体面。经营灯笼店的是一对老夫妻,其中的老太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经常有人说眼镜厚得像“洋瓶底图”。

这条街上最多的是丝吐业或称小丝厂,已整理出来的有37家左右。比如南城门口的纶和丝厂,老板叫许绍远,经营的商标为“金麒麟”;癞团渚上的祥记丝厂,老板叫陈德才,经营的商标为“单狮球”。另一个非常壮观的行当是诊所,街上最年轻的医生是外科的诸竹生,有人估计开诊所时只有25岁,其他针灸推拿的华国桢、朱砚香、许阿仁;疔科的周维卿;西医蒋继业等各式诊所总共有17家。苏茂伦说,他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说,当时城里的东大街算是繁华的,也不过只有3家诊所。

曾是八段米市之一,水路通达入市必经道

在无锡的民谚中,“米仓歇在黄泥”写的是这里船只林立的盛景。按照苏茂伦的说法,这一带是无锡的八段米市之一,从明代开始,宜兴、溧阳销往无锡的米在这里出售。而民谚“五里街赛过黄泥”,说的是惠山庙会时五里街的盛景,比较的对象是黄泥,这里是人尽皆知的繁华地段。

那这里为啥聚集了这么多人气,苏茂伦推测,和旧时交通主要靠水路有关。这一带是从南边进城的必经之道,有时船只来晚了,可能就进不了城,一路歇在此地,成就了这里的闹猛。比如诊所林立现象,可能也与此有关。古代家中有病人,或是请医生去治病,或是把病人放在船上,摇到城里来求医。病人无法多动,医生把诊所选址在河流两岸自然是最方便的。同时,这里是城外,不受城门关闭影响,就是突发疾病,深夜来往也很方便。据介绍,旧时南长街一带是驿站,普通百姓一般不从这里走,而是从谈渡桥一带进城。作为交通要道,繁华也不意外。

丝业发达,则与旧时谈渡桥南堍是官方指定的交易地点有关,再加上周边有荣氏等开办的丝厂,其下脚料也成了小丝厂捡落货的好去处,自然分布在周围。

原住民有意为家园留根,共同抢救地方历史

苏茂伦说,从宋代至新中国成立前,谈渡桥地区以自然河流为分界,从东面塘河为界,向南流经黄泥桥北堍,并根据谈渡河、耕读河的自然走向,最后回转到南门吊桥,河流内包围的这片地区,就是他研究的对象。

对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对这些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也是无锡城市的一个缩影,那些城市过往的光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家园,也是城市的年轮与记忆。苏茂伦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希望能尽最大努力,为这里留下一些资料。为此,他也在不断地走访寻找这一段的原住民。像手绘地图上的百家店铺是街上宝隆米行的后人,78岁的孙老伯帮着一起回忆的。宝隆米行曾是这条街上最大的商铺,三间门面,二层楼,供应申新、振新厂的饭间。他还找到了南长街一带的居民钱仪均,对方喜欢拍照,留存了这一带的一些旧影。

许多店铺经营的商标,老板的名字,其身世和趣谈,苏茂伦还有些印象,他也期待着能赶紧找到这些老辈人,共同抢救这段地方历史。

《六旬老者手绘百家商铺地图再现当年南城门外繁华》相关参考资料:
南城县、南城移动、南城地税、南城街道地税局、翠屏 南城、青神 南城、江阳 南城、南城街道地方税务局、南岸 南城大道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