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无锡特产 > 正文

无锡消失的老手艺再现视野有望申报竹篾工艺市级传承人

发布日期:2016/11/18 5:00:51 浏览:542

不久前结束的第六届无锡文博会上,“无锡市非遗展”是最吸睛的区域。无锡人见惯了阿福阿禧排排坐、精微绣品夺天工、火红剪纸挂墙头的场面,突然看到竹筐、竹篓、竹斗笠……顿感亲切,满满的儿时记忆涌上心头。这是无锡市级非遗项目竹篾工艺首次亮相文博会,现场展演的这位老人,让这门在无锡消失了许久的老手艺再现公众视野。

镜头:竹篾工艺展位成“最无锡”的地方

竹篾工艺展位内,73岁的张伯明把竹子劈削成一条条细细的薄竹片,然后凭一双巧手,细心编入热切的生活期盼,再动用些经年累月的生活智慧,最终织就了这些林林总总、美妙而实用的生活用具,这就是传统的竹篾编织工艺。只是这种古老而美好的民间手工艺,在大机器生产的冲击下,在各种塑料制品的替代下,已越来越难见到。“以前哪个人家没有?现在这个要绝迹喽”,一位阿婆翻来覆去看着手上的竹篮,有感而发。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问的人很多,我跟他们说只展示,不卖。”5天文博会展演下来,面对大批热情观众,张伯明有点招架不住。“一个50多岁的男子,想都拿回去,缠了我两天,最后我卖给他一个面筋篓子,20元,他很开心”,张伯明也很开心,更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张伯明以为文博会结束就没事了,可他没料到,在文博会上“大出风头”的竹篾工艺,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比起其他非遗项目,竹篾工艺更接地气,实用性更强。这些天,陆续有人找到他家里要买他的竹篾制品,还有人给他留了名片。

张伯明并非竹篾工艺传承人,他的老家在无锡阳山,在南京读的中专,学的无线电,2003年从无锡电器厂退休。其实,张伯明也是近几年才“重操旧业”,见到建筑工地被碾成垃圾的竹子,看到小区绿化整修时把碍事的竹子剪掉当废品,眼见公园里老去倒下的竹子,他萌生了废物利用的想法。没想到,张伯明少时学的竹篾手艺,隔了几十年居然一点没生疏。现在每天,他都会在自家楼道里劈劈、编编好半天,他做的竹篾制品已堆满了家里一个小房间:面筋篓子、水果篮、斗笠、竹灯笼、宠物罩、元宝盒……

回放:一家人做竹篓给城里南北货店供货

塑料制品时代前的无锡农村,很多人家都会自己动手做些竹篮、竹笪等竹篾用具。张伯明小时候见爷爷常做,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爷爷去世得早,从爷爷那儿,张伯明对竹编产生了极大兴趣。张伯明的邻村有个竹匠,竹匠在场上干活,张伯明就蹲在一旁看他劈蔑、编织。看的次数多了,小小年纪的他竟看出了劈蔑的奥秘。稍大一些,张伯明随父亲到节场(又称庙会)玩,他向父亲提出,想要一把小竹刀,父亲知道儿子的心意,欣然同意了。“我回家就磨了刀,用竹子一试,竟一举成功。”现在回忆起来,张伯明还很兴奋。

劈蔑是做竹编的第一大关,张伯明掌握不久,就做成了一个竹笪,虽不是很好,但不用请别人做了。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备有竹笪,笪是一种用粗竹篾编成的像席子一样的东西,用于晾晒物品。他又用篾青(即用竹子的外皮制成的篾条,一般为青色,质地柔韧)绕成一个圆圈,当洗碗的洗帚用(相当于现在厨房用的钢丝球),得到了母亲的夸赞,称其是一大“发明”,张伯明更喜欢做竹编了。

读小学时,张伯明常到手工联社去逛,看竹匠干活。一次,他拾到一只用得很光滑的旧横刨,知道这是资历很深的匠人掉的,便写了失物招领的纸条留在路旁。晚饭后,果真来了位靖江的竹匠姜师傅,姜师傅是来无锡为人家做竹篾活的,赶路时丢了刨刀。张伯明借机向他请教了好多次,姜师傅都一一做了示范,并向张伯明传授了很多过门关节。张伯明至今十分感激姜师傅教给了他很多竹编技艺。

18岁后一次进城,张伯明路过三阳南北货店仓库(现在的阿炳故居附近),见到一店员在修理面筋篓子,一问得知,面筋篓子紧缺。他接了生意,回家后一气呵成做了样品,对方满意,生意定了。他随即做了几个“模胚”,让父母和弟弟妹妹们照着做。面筋篓子的材料是竹子劈去第一层篾青后的篾黄,属废物利用,成本低。张伯明到离家十多里外做竹篮的地方收购了篾黄。一家7口人每天晚饭后开始做,睡觉前歇工,一晚上能做50只篓子,每月用船装着运往城里,给三阳南北货店、大众南北货店、人民桥南北货店、惠农桥面筋工厂等需要篓子的单位供货。

“半斤装的篓子一个卖8分钱,一斤装的一个卖一毛二,一天能赚4元。”张伯明说,那时候,猪肉五毛多钱一斤,他们全家业余时间靠做面筋篓子的收入已十分可观。没几年,他家造了三间房,但在大搞农业生产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事这种副业被称作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允许做了。后来,随着塑料袋的问世,与油面筋同具特色的面筋篓子销声匿迹,耗时又费力的竹篾制品市场逐渐萎缩,从事竹编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张伯明远离了竹编,但不同款式的竹篾制品仍深深留在他脑海里。

喜讯:老张有望申报竹篾工艺市级传承人

几年前,张伯明从报纸上看到一张老照片。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日军俘虏被押解遣返。在当年无锡火车站的月台上,有一帮在沪工作的老无锡,准备乘车赴沪。临行时,不少人手中拎着用竹篓装的无锡特产清水油面筋,当他们看到火车上日军俘虏垂头丧气被押解去沪集中遣返回国时,备受战乱之苦的无锡人民顿感扬眉吐气。“这照片上的竹篓我会做,这是我们无锡民间的传统手工艺,现在好像没有了。”张伯明后来拿着照片到政府部门打听,找到了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听了张伯明的故事,看了他带去的东西很惊喜,最终促成了他在文博会上的亮相。

“这门老手艺,在无锡几乎见不到了,江阴、宜兴会有少量人从事,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竹篾制品都是从浙江过来的。”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竹篾编织工艺属传统技艺,2010年就被列入无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在名录上记者看到,竹篾工艺的项目保护单位是“锡山区鹅湖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曾去鹅湖镇走访调研过,遗憾的是,那里做竹篾制品的老人身体不好,已不做了。因此,直到现在,这一非遗项目还没有传承人。

张伯明能申报竹篾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吗?市非遗保护中心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相关负责人表示,张伯明的居住地隶属于梁溪区,明年,梁溪区必须先申报竹篾工艺为扩展项目,第二年,张伯明可申报传承人。令人欣喜的是,市非遗保护中心已跟梁溪区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明年,工作人员会提前去考察,从区里申报竹篾工艺为非遗扩展项目。采访结束时,张伯明说,他打算在有生之年,用无锡的竹子,把无锡以前有过的竹篾制品一一呈现。张伯明的女儿则说,考虑到父亲的年纪,她愿意跟父亲学,希望留住这门手艺。

《无锡消失的老手艺再现视野有望申报竹篾工艺市级传承人》相关参考资料:
传承手艺、传承手艺国外、南京 手艺 传承、南京老手艺传承、无锡 垃圾发电、无锡 达内、无锡 垃圾焚烧、无锡 锡东能源、无锡 黄土塘

最新无锡特产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