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无锡特产 > 正文

祠堂里走出惠山泥人“90后”传承人坚守文化传承

发布日期:2017/3/26 6:42:31 浏览:474

惠山泥人

华天骅和外婆喻湘涟

惠山泥人代表作《阿福》

原标题:惠山泥人的守望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李锦《光明日报》(2017年02月06日09版)

【中华文化溯源·惠山泥人】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档案馆内的“天心莲工作室”里,开着两盏小灯,几张木桌上放着各种工具、泥料,角落里堆放着一些成品、半成品的泥人。77岁的惠山泥人国家级传承人喻湘涟,正在吃着外孙华天骅给她点的外卖。这里是属于祖孙两代人的艺术“天堂”。

祖孙俩每天7点一起来工作室,一人一张桌子,一边捏泥人,一边交流技法,有时会因为想法不同而起争执,到了晚上一起回家,每一天都平淡而充实。

从祠堂里走出的惠山泥人

中国泥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最著名的就是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泥人。

“泥人文化与祠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无锡市泥人研究所所长、泥人博物馆馆长赵建高认为,惠山泥人的起源与佛教文化、祠堂文化以及戏曲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明代,距今已逾千年。惠山祠堂群兴盛于明清,这段时间恰好也是惠山泥人得以发展、兴旺的时期。

名门望族在惠山脚下修建祠堂,常年需要雇用看守的祠丁。因薪资微薄,祠丁为了筹谋生计,开始想别的办法。他们看惠山乡下的农民取惠山脚下的黑泥捏泥猫泥狗哄孩子玩儿,便也学着做,捏些简单的伴有寓意的形象。后来手艺越发纯熟,祠丁们就开始照着祠堂祭祖时上演的戏曲创作,手捏戏文也应运而生。当时,大小祠堂在惠山古镇的直街两侧鳞次栉比不下百家,几乎每家祠堂的大门口都会开上一家泥人店,前门为店,后屋则是作坊,形成了“泥人一条街”。

据史料记载,明代张岱《陶岳梦忆》就有惠山泥人放在店里出售的记载。到了清代,惠山泥人制作技艺逐步成熟,人物形神俱备。惠山泥人名声大振,还传到了宫廷。

现藏于无锡博物院的手捏戏文《蟠桃会》,是现存最早的惠山泥人作品,它高85厘米,是一幕凝固了100多年的神仙欢乐图:王母娘娘戴金冠穿彩衣,端坐假山最高处的亭子里,左边是捧着从天上偷来仙桃的东方朔,右边是手托金樽身披彩绫的麻姑,下方参差排列着八仙、刘海、和合二仙、黎山老母、彭祖和月老等21位神仙。这些泥人鲜活、生动,让人联想到中国古老的女娲造人的传说。

《祠堂里走出惠山泥人“90后”传承人坚守文化传承》相关参考资料:
90后谋女郎、90后女醉驾打警察、90后驾保时捷肇事、90后女入殓师、4名90后玩lol被坑、80后90后喜欢听的歌、出彩90后、90后 中草药 调养、唯品会 惊喜 90后

最新无锡特产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