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无锡特产 > 正文

郭沫若的四次无锡之行

发布日期:2023/4/23 11:15:22 浏览:120

来源时间为:2023-04-07

1921年4月,去日本留学8年的郭沫若回到祖国。旋又回日本处理一些事,7月1日,郭沫若从日本匆匆回国到上海。这时的他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又在日本结识了许多朋友,特别是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下旬,郭沫若和创造社同人郑伯奇一起去镇江,游金山、焦山。转至无锡,访朱谦之。朱谦之(1889~1972),字情牵,福州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是郭沫若于4月间刚刚在上海认识的,一位五四以来从事新文化的人。这时,朱谦之已写好一本《革命哲学》,朋友们一起正在帮助筹划出版。朱在无锡有同道朋友袁家骅。袁家骅(1904~?),常熟人,著有《唯情哲学》,在无锡的省立第三师范毕业。朱谦之到无锡居住,并写信给上海的郭沫若,告诉他无锡的风光有些像希腊的风光,比西湖还好。

郭沫若和郑伯奇受了朱的怂恿,从上海跑到无锡惠泉山来。惠泉山的确有“希腊的风味”,但不是古典的希腊,而是现代的希腊。山下有一些颓废的节孝祠,朱谦之和他的朋友们就住在一座祠里。比西湖还好的好处便是可以少花钱。楼壁还陈列着好些未上彩色的泥人。当郭沫若到的时候,朱自己却到南京去了。郭沫若在这座节孝祠里,住了两个礼拜光景。原拟在惠山脚下译述一两部著作。可能是因为朱谦之不在,又加上“蚊虫之多,居处的不适,惠山的童裸,更加之以天气的炎热,使我们实在大失所望”。工作不能做,太湖也未去。

在回沪前一天,朱谦之才由南京转来,见到郭沫若等人失望的情形,无论如何要约郭、郑一起坐花船去游太湖。由于价格贵等原因,遭到郭沫若等人的反对。天气实在太热,郭等人便一起到运河去游泳。能凫水的只有郭、袁两人。凫了半天,看的人觉得有趣,便都下了水,在河边学狗爬水,只有朱谦之始终不肯下水。凫水后,大家的下衣都打湿了,袁家骅等人穿的是学生装,就主张穿着湿裤回去。朱谦之强烈地反对,连声说这有伤风化,有伤风化!说着他回寓所去,替大家拿了裤子来。半夜,朱谦之发起疟疾来,发得很重,朋友们从第三师范请来一位中医给朱看病,仍不放心,又把朱抬到无锡公园旁的大同医院。当一位青年西医来诊疗时,郭沫若还就朱的病是哪种疟疾与之争论。当朱谦之入院后,郭沫若因为有事,第二天便和郑伯奇回了上海。而朱谦之在院里住了三天也好了。郭沫若的“有事”是指他接到由上海转来的夫人从日本寄来的信,信中讲到夫人在日本因房租欠了两个月,房主人迫着迁徙。郭沫若拿着信,一个人走上头茅峰去,对着晓雾蒙蒙的旭日,思念着他寄留在东海岛上的可怜的妻儿,他的眼泪流在脸上。郭人虽在无锡,心终不能安定,所以急急赶回上海。这是郭沫若第一次到无锡,访友,顺便游无锡。

8月,郭在上海为朱谦之著的《革命哲学》一书作序诗,题为《宇宙革命底狂欢》,载《革命哲学》,该书9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第二部。

第二次到无锡

1923年10月,创造社三大将中的郁达夫到北京大学去任教。11月,另一大将成仿吾也打算南下广东另谋出路,这使郭沫若进退维谷。此时《创造周刊》又将停刊,经济也遇到了困难。1924年3月初,因生活困难,郭沫若不得不将妻子安娜和3个年幼的儿子送上回日本的轮船。种种矛盾、失意和不快,如织成的一面愁苦的网,将郭沫若团团罩在里面。“一种怆恼的情绪盘踞在他的心头”,只觉得前面是“一片混茫的虚无”。成仿吾从长沙来到上海一年多,“不曾感到江南的情调”。

在这样的情况下,1924年3月上旬,郭应袁家骅、顾绶昌之约到无锡看梅花和太湖风光,与创造社同人成仿吾及倪贻德等同游无锡散心。顾绶昌(1904~?),江阴人,后于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长期任大学外语教授。3年前郭曾在惠山下住过,原想在山下静静地译述一两部著作,但“惠山的童裸,山下村落的秽杂,蚊蚋的猖狂,竟使他大失所望”,加上思念他留在日本的妻儿,便匆匆折回了上海。

这一次,当头茅峰的石头已渐渐可以辨别时,“新愁旧恨一时涌上心头”,以致到无锡站后,郭沫若又打算改乘同时到站的下行车,折回上海。因被接站的袁家骅、顾绶昌的浓情所感动,他的精神才“渐渐苏活转来”。他们握着手一直走到繁华的市里,在一家饭馆用了中饭,便同路绕道到惠山。看到了仍然破残的锡山白塔——即龙光塔,郭沫若不禁回想起3年前到惠山的情景。郭等人在寄畅园和昭忠祠走了一转,看了天下第二泉,便直取向梅园的路。约摸走了一个小时,到了东大池,顾绶昌到荣巷去找人力车再往太湖,袁家骅陪同参观东大池。

东大池让人觉得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东大池,池广数十亩,地处幽谷,曾被誉为无锡的桃源仙境。”“明隆庆五年(1571),南京礼部主事、太仆寺卿施策所建别墅。”“民国七年,无锡人陆培之于此浚池、建茅亭、植桃柳、开白沙泉。后又转让给徐燕谋,徐又增建燕居池馆、游泳池、池亭等”(《无锡市志·七卷》)。郭沫若问袁家骅:“东大池?是什么胜地吗?”“这有一家别墅,是我们去年替你找就的,去年我们几次写信给你,叫你来你总不来,现刻还空着呢。”原来,去年郭沫若回国时,本打算不住在上海,想在邻近的乡下卜居,以便从事著作并领略些江南风情,袁家骅他们听了,便邀他到无锡来,帮他找好了东大池这个地方,交涉都办好了,只要他一来,便请校长作函介绍,立即可以居住的。郭沫若因为几年前到过无锡,那次失望的心情使他下不了决心,终究没来。

沿着东大池走过月桥,便走到别墅的区域,沿途有新植的梅花,已经开放。他们一路吮吸着梅花的清芬,静聆着流泉的幽韵,郭沫若心头涌上了无穷的懊丧,去年为什么要辜负朋友的盛情执意不肯来呢。天色渐晚,郭沫若一行依依不舍地辞别东大池,坐人力车,路过梅园,翻过小箕山,便见五里湖。弃车坐船,到了鼋头渚,太阳已快要落山,只见西天半壁的金光使湖水变成橙黄,无人的鼋头渚上已弥满面着苍茫的情调。渚的高处有亭,亭的那边尚有花神庙。他们登上小船离开湖边时,湖上的七十二峰笼在模糊的白霭里,感觉像是能离开这世界。他们匆匆跑过一遍时,船夫已在催促归去,只得又渡回岸。再过梅园时,长庚星(金星)已经琳琅地高悬在中天了,他们入园约略跑了一遍。一堆堆绰约的梅花在晚风中把清香徐吐。一路犬吠声把他们送出门,四周已一片黑暗。五人回到城外,住在无锡饭店二楼十七号房间,谈到十二点过后,各人都倦于一日的巡游,早沉沉地睡熟了,只有郭沫若一人总是不能合眼,想到经常抱着夫人的棉衣而睡却没带来,夫人的相片来时也忘记揣在包里,又想到父母等等,左思右想的仍不外是些追怀和后悔,无系统的思想一直缠绕着他到天亮。

这是郭沫若第二次到无锡,目的是到无锡散散心,但无锡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不能治疗他心中的创伤。在无锡住了一个晚上,原定还想到苏州去,郭沫若决定不去了。第二天十二点半,在车站上和袁家骅、顾绶昌告别,成仿吾、倪贻德在苏州下了车,而郭独自一人一直坐到上海。

这次郭沫若和成仿吾同游无锡后,成仿吾以此题写了《太湖纪游》刊于3月24日《创造周报》45号,后收入《成仿吾文集》;郭沫若以“炼狱”为题写在《漂流三部曲》第二部中,后收在《橄榄》集中,列入《郭沫若全集》第九卷。文中将自己称爱牟,仿吾称芳坞,贻德称尼特,家骅称嘉华,绶昌称瘦仓。

第三次到无锡

1924年12月初,郭沫若等人到宜兴调查“江浙战祸”路过无锡。12月1日,午后三时许,和周全平(因投稿而与郭认识的一位宜兴籍青年,1901~1983,作家,《洪水》杂志主编,著有《烦恼的网》、《梦里的微笑》等)一起,由上海赴宜兴调查。晚宿无锡饭店,茶房正巧把他们引到二楼十七号房间。房中唯一的一点装饰是一张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美人牌的广告。

在电灯光下,郭不禁想起上次同游无锡而现在或许在长沙乃或在汉口的成仿吾来,几乎要流出些不值钱的眼泪了。在灯下与周全平谈了好一阵。郭虽明知袁家骅、顾绶昌已从第三师范毕了业,但也仍打了一次电话到学校去问,接电话的人竟回答说,不知道他们的下落。郭与他们相别仅半年,竟不知他们又往那儿去了呢?晚饭没在店里用,俩人走到街上,郭特意找到上回与成仿吾、袁家骅他们用过饭的饭馆。此时此景,郭沫若想起德国诗人乌兰德的一首诗来。诗意是说他在一个渡口摆渡的时候,一个人给了两个人的船钱,因为这个渡口是从前他和友人渡船的地方。他的友人死了,但灵魂还随附着他,所以一人给了两人的船钱。郭很想叫茶房多备几份碗筷,但又觉得过于摹仿,也就算了。回到店里,与周东鳞西爪地谈了大半夜,直到睡眠神来下了箝口令。2日起床时已是8点钟了,上面馆吃了两碗面,看见街上卖的石膏豆腐花(豆腐酪),不免又垂涎起来。自从1913年从四川出来后,这东西已经有11年没吃过了。雪嫩的豆腐酪,红得透明的辣椒油,金黄色的虾米,翡翠般的青葱,加上——童年的回忆,这是多么可口的滋味哟!站着便吃,一碗,一碗……一共吃了五碗。付起账来,仅仅一百文钱,郭不禁惊愕了一下。但想起童年的情况,已经贵了许多了。

郭把船票买好了,轮船要十点半钟才开,离开船还有一个钟头,他们就在运河边上走来走去,看看江南风物。昏昏的运河上面,浮着无数的小航船,郭沫若望着这些流浪人,“无聊的诗兴又要发作了”。看着一个十四岁的童子和六十岁的老人,在运河边上大汗淋漓地担着煤,郭沫若对自己说“诗人,你面皮比城墙还厚的诗人,你的饭吃饱了,你立在那儿要做诗么?”他很想把自己刚才吃下去的两碗面和几碗豆腐酪一并用手挖出来了。……

第四次到无锡

1959年5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访问无锡并作诗《访无锡四首》。

在游览了蠡园后,作《蠡园唱答》二首,自题小序:“蠡园在无锡太湖岸上,园中多假山。初游时,颇嫌过于矫揉造作,作五律一首致贬。继思劳动创造世界,实别有天地,乃复作一律以自斥。因成唱答”。其一:“何用垒山丘?蠡园太矫揉。亭台亡雅趣,彩色逐时流。无尽藏抛却,人间世所求。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其二:“汝言殊不然,人力可戡天。宙含壶中大,花添锦乃妍。琴声随径转,歌唱入云圆。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从其一至其二的细节是,当郭沫若作第一首诗后,在场园林职工听了感到对“蠡园太矫揉”不快,提出意见。当晚,郭沫若回住地后,感到职工们提的意见有道理,乃另作一首诗以自斥。人们一般都以为郭沫若所云“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是在鼋头渚题的诗,实际上是在观看了蠡园风景之后,在蠡园题的,是将蠡园与鼋头渚作对比后题的诗。

他在游览了鼋头渚后,作《游鼋头渚》诗一首:“放目倚危楼,三山水面浮。四围腾黛浪,万顷泛金沤。范蠡扁舟在,女夷舞袖留。光明无上意,争赴上游头。”作者原注:“鼋头渚属于南犊山,山上有范蠡庙、女夷祠等。山顶一亭,名曰‘无上光明’,原无顶。刘伯承同志谓为‘无上光明’。不仅谑而不虐,且有深意存焉”。访无锡的四首诗,惟有此首很快在当年6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

他还参观了无锡惠山泥人厂,作《访惠山泥人厂》诗一首:“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创化眼前妙,流传域外通。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工。”作者原注:“惠山泥人,有名于世。解放前曾一度衰落。

[1] [2]  下一页

最新无锡特产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