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百姓网 > 无锡特产 > 正文

太湖鱼,鲜得连眉毛也要秃脱哉

发布日期:2016/6/21 5:13:39 浏览:522

太湖鱼,鲜得连眉毛也要秃脱哉

2016年06月16日10:47

来源:凤凰江苏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至好友和朋友圈

“吴”这块土地,处于江湖河海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水乡泽国。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吴地自古“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鱼食”的历史比“饭稻”还要早。鱼曾经是吴地先民们图腾祟拜的对象,可见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太湖白虾

摇摇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买条鱼烧烧。

头不熟,

尾巴焦,

盛勒碗里跳三跳,

吃勒肚里吱吱叫……

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首儿歌。过去,鱼在苏州人饭桌上确实只是家常小菜:鲫鱼汤煮得浓浓的,像牛奶一样的白,鲜美无比;红烧鲫鱼,加上点“雪里蕻”,那更是——用苏州人的话来说——“鲜得连眉毛也要秃(读‘吐’)脱哉!”黄鱼上市时,放上几颗大蒜头来烹任,香气扑鼻,真使人直掉口水;塘鲤鱼,样子怪怪的,扁扁的嘴巴周围居然还稀稀地长着几根胡须,炖蛋、烧汤,又鲜又嫩……

“吴”这块土地,处于江湖河海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水乡泽国。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吴地自古“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鱼食”的历史比“饭稻”还要早。鱼曾经是吴地先民们图腾祟拜的对象,可见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有学者说:“吴字即鱼字。”确否?不知道,但有一点却似乎可以作为佐证:在老苏州的口中,“鱼”与“吴”的读音却是相同的,直至今日,“吴趋坊”“吴门桥”中的”吴”字读音,还是与“鱼”同音(读若北方口语“嗯哪”中的“嗯”,声调则为阳)。

太湖是吴文化的摇篮,太湖的水灌浇了吴中大地,培育出灿烂的吴地稻作文化;太湖的鱼更滋养了吴民的机体,使他们变得分外的聪明伶俐。银鱼、白虾、梅鲚都是太湖著名特产,被人称作“太湖三宝”。

银鱼,肉质近似透州,色泽如银,因以得名。鱼身像筷子般细长,形如玉簪。有人说,它是孟姜女的肉变的;又有人说,是当年东吴孙权舟行江上时将吃剩的鱼脍倒到江里变的,所以又叫“脍残鱼”。银鱼肉质肥嫩鲜美,好像根本没有骨头、没有鱼鳞、没有内脏一样,无刺、无腥;营养又极为丰富,有“水中人参”之誉。用来炒蛋、干炸、煮汤均宜,还可裹在春卷、馄饨内作馅。

梅鲚,头大尾尖,鳞细体扁,银光闪闪,状似竹刀。它肉肥骨嫩,吃口腴美,营养丰富,但捕捉起来却颇不易;渔民有“梅鲚头上七道篷”之谚,可见其游速之快,他们为了捕获梅鲚,也需撑足风帆,全速前进才行。梅鲚可以清炖、红烧、糖醋、油瀑等多种烹饪办法鲜食,也可晒干或制成罐头,以备久藏或出口:过去梅鲚和银鱼都曾作为贡品,年年远输京城。

白虾,通体透明,晶莹如玉,俗称“水晶虾”。它营养丰富,且有“托痘疮、下乳汁”和“托里解毒”等药用价值。每年五六月白虾产卵期间,雌虾腹子饱满,脑椎允实,肉质鲜美。可作盐水虾、油爆虾,也可去壳取仁,用以炒蛋、作汤。以洞庭碧螺春茶作调料,入锅与虾仁同烹,茶香虾鲜,别有风味。如将洗净的活虾放入白酒、酱油等配成的调料,制成“呛虾”活吃,更是鲜嫩异常。将白虾晒干做成“虾米”,更可久藏;食用时,以虾米少许,烧菜,煮汤,都十分鲜美可口。

来源:《苏州民俗》

作者:蔡利民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最新无锡特产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